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世外梅园文学网

废名幼年在黄梅生平考

时间:2010-07-25 22:29来源: 作者:眉睫 点击:
泡杯清茶,燃支檀香,咀嚼纯纯的文字,你想起了什么?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关于废名出生地之考证。废名的出生地素有以冯健男为代表的小南门通说、传闻大南门的传说(见于周作人、俞平伯、沈启无等人书信)、南门的笼统之说三种说法。查废名《我的邻舍》称:我家是从东门迁居的,现在也有十几年。废名早期小说尚处于习作阶段,具有很浓的自叙传色彩,特别是《我的心》、《柚子》、《半年》、《我的邻舍》、《阿妹》、《鹧鸪》等几乎可以说是回忆性的乡土抒情散文。即使像《浣衣母》、《火神庙的和尚》、《河上柳》等没有出现第一人称的带有很多想象成分的小说后来废名也指出其中的现实来源。所以,今人陈建军在其新著《废名年谱》中最早提出废名出生于东门之说,《冯文华烈士传略》中载冯文华1902年出生于小南门,当属废名晚年误记。
    废名作品与幼年生活。一般而言,一个文学家的幼年生活对其日后文学创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乡土田园作家更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一般关于作家童年生活往往缺乏记载,而传说颇多。幸好废名的童年生活大多复活于其乡情浓浓的诗意作品当中。他的好友梁遇春在《第二度的青春》中说“吾友莫须有先生”“大好年华都消磨于绻怀一个莫须有之乡”。其时废名正在写《旅客的话》。废名本是一个懂得节制的人,感情大多深埋于晦涩平淡语言之中,而这两篇“旅客的话”却感情溢露,思乡之情诉诸笔端铺满纸面,特别是《墓》简直有点徐志摩的“浓的化不开”,这在废名作品中实在不多见。非情感至真,不可写出这样的佳作。
   废名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部贯穿有家乡的消息,就连《莫须有先生传》里也有谈到家乡和九江的记载。但废名关于幼年家乡生活的作品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早期习作和颠峰之作《桥》.如前所述,废名早期小说具有很浓的自叙传色彩,就连代表作《竹林的故事》也不例外。笔者曾走访废名老家冯家大宅的对门人家,有余氏老者,说护城河外以前有竹林,有坝,坝脚下是竹林。有一妇人在竹林边开垦菜园,以卖菜为生。她叫刘香桂,解放初去世。笔者认为此人即是三姑娘的原型。正惟其如此,废名幼年的生活环境对废名的文学细胞有着微妙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废名作品中时有显露.这影响主要来自家庭环境.1908年,冯家三世同堂,终因子嗣过多,冯步云(楚池)一支迁往小南门街(俗名篾匠街)新屋.此前不久,冯楚池任县劝学所视学.废名长兄冯玉鲤乳名关佑,意即关公保佑,有祈福之意,后因溺水幼殇.废名出生后,祖父也带废名到六家庵(黄梅最早的关帝庙)进香,但家人因避讳不准淌水.而废名最喜“流水走沙滩、高底河过堰”,对水有着既恐惧又欢喜的特殊的感情.按黄梅风俗,外孙若受外祖母疼爱,则于他而言,外家也是自己的家,可以自由出入,并且受到特别的礼遇.废名正享有这种优待并比一般人突出.这样废名常往来于表姐妹、族姐妹之间,仿佛生活于女儿国一样,造就了废名小家碧玉式内向型艺术家气质,性格也因此孤僻而恬静.废名在作品中提到有芹姐、淑姐、贞姐、银姐、柚子、阿妹,与她们一起折杜鹃花、拣地蘑菇、打桑葚、看游灯赛会等.另外黄梅古朴的民俗风情、民间文化、方言也深深濡染着废名的童心.正是这儿童世界和女儿国情怀使得废名擅长写儿童之真和女子之美.废名的儿童记忆在他彩笔下上升为乌托邦式东方理想国。黄梅也是一座边城,半封闭的原始古朴的生活环境孕育了废名这棵文学的种子。1906年家人希望他“文章焕然,彪炳可法”取学名冯文炳(乳名焱儿,号蕴仲)送其入大南门都天庙私塾(今为幼儿园),次年因病辍学,搬家后复入该私塾,两地相距不过百步之遥。一棵种子蒙蔽住了,而他自能于黑暗中寻求光明。至于《桥》,冯健男早就指出史家庄以废名外家岳家湾为依托。关于岳家湾(此处岳姓系岳飞苗裔,西北十里处有岳震、岳霆合墓),废名曾赋诗一首:小桥流水走沙滩,至今犹当画桥看。最喜高底河过堰,一里半路岳家湾。“高底河”系指筑坝靠堰近的一段河,非指地名。这首诗生动地回忆了废名儿时奇异的乐园。外家附近有鸡鸣寺、多云山广福寺、紫云阁,亦是废名少年常至之处,四祖寺、五祖寺则是废名精神向往之地,废名母亲信佛,后皈依佛门,法名还春,均对废名近佛影响甚殷.废名在《散文》中自述:“小时,自然与人事,对于我影响最深的,一是外家,一是这位婶母家。”这也是一般研究者最爱引用的,这两点影响在他的早期作品和《桥》中正有生动体现。二是战时和战后废名写的一组文章“父亲做小孩子的时候”和《黄梅初级中学同学录序三篇》。前者曾被冯健男称为废名的“朝花夕拾”,颇为贴切。这么多的回忆性散文洋溢着童年生活(包括在都天庙的读书生活)气息和浓浓乡情。废名在作品中经常提到的“塔”、“大枫树”、“芭茅”、“五祖寺”等至今荏然存在。
    废名与黄梅八角亭高等小学堂。1913年废名拒当学徒,父亲冯楚池(教育工作者,1907年前后任黄梅劝学所视学)只得送其入八角亭高等小学堂。八角亭是黄梅著名的古典建筑,距今有二百多年历史。清乾隆五年竣工,黄梅大林书院(后改名调梅书院)迁此办学。直至清末一百多年来一直是黄梅崇文讲学、教育生员的场所。关于八角亭有一幅名联:八角亭,亭八角,一角点灯诸角(葛)亮    五凤楼,楼五凤,四凤同栖旁(庞)凤雏。1904年维新之风波及黄梅,乃改为八角亭高等小学堂,成为近百年黄梅近现代文化的摇篮。在当时,八角亭高小有黄梅最高学府之称。洪毅(1946年任湖北湖南考铨处处长,冯力生任其秘书)、吴仕杰在《八角亭学堂1920年前后办学情况的回忆》、《八角亭拾遗》中曾对该校学习环境、教学管理等有过详尽记录:“学校的环境很优美,流经县城旁边的一条大河,至南门一分为二,终年沁水洋洋,八角亭却拔河而立,三面环水”,“课程内容都用商务印书馆统一小学教材,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无课本,也无课外读物”,“学校纪律严明,如有违纪,给予适当处理并通告全校”,“当时武训是教育学生常用的手段,对于这样不恰当的手段,学生有过几次罢课的反抗”。可以看出废名当时在校三年有过极其严格的学习经历。在这样严格甚至残酷的学习环境下,该校培养出不少著名人物。与废名相隔年数较小后成名者有著名鸳鸯蝴蝶派作家喻血轮、古文学家程道衡、喻迪痴(喻血轮兄长),还有国民党政客吴醒亚。喻血轮著有《林黛玉日记》(吴醒亚作序并有题词)、《绮情楼杂记》等。其实废名后来对这三年的经过严格训练的学习场所有过回忆。《八角亭拾遗》载,“亭楼高三层,八角翘起,因以得名。每角饰一喷须鼓眼龙头,口衔响铃,疾风摇铃作响,其声丁丁,八角玲珑,生气盎然。亭的顶端由直径约三米的半球形锡顶覆盖,锡顶又分三层,状若铁怪李的宝葫芦。”此段文字可以与“万寿宫在祠堂隔壁,是城里有名的古老建筑。后层正中一座殿,它的形式,小林比做李铁拐戴的帽子,一角系一个铃,风吹铃响,真叫小林爱”(《桥.万寿宫》相参证。后来废名把这段读书生活通过小林反映出来,却有很大稀释作用,可以想见废名对那段读书生活不太满意。
    1916年,废名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八角亭高小,并于当年入武昌启黄中学(黄冈中学前身)民国二年二班。当时与其同校的黄梅学子还有梅远志(三班)、程道衡(三班)。梅远志后为国民党少将,疑其是为莫须有先生买飞机票者;程道衡后与废名共同执教于黄梅县中,各为黄梅旧新文学最受尊敬者。
    这样,废名走出黄梅,奔赴省城武昌求学、教书,后考取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并开始文学创作,于是废名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了。 (责任编辑:世外梅园文学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眉睫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0-07-26 00:07 最后登录:2010-07-26 00:07
栏目列表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推荐内容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