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世外梅园文学网

全国省份性格分析之精明上海人

时间:2010-07-25 22:29来源: 作者:医网 点击:
泡杯清茶,燃支檀香,咀嚼纯纯的文字,你想起了什么?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全国省份性格分析之精明上海人
    上海人精明,这几乎是所有外来人士的第一印象。他们主要表现在他做事的方面,轰轰烈烈承办了那么个规模空前,场面壮观的八运会,居然做到政府不怎么出钱,最后算起来还略有盈余,头一回做《财富》论坛的东道主,就能做得像模像样,皆大欢喜。给一点空间,给一些政策,给一个创意,就能还给你一份出乎预料的惊喜。这就是上海人的精明,这就是上海人的本事。
精明“小气”的上海人——有人说,上海人几乎不同情失败的英雄,他们只认可成功的强者。外地人看不起或看不惯商海人之处,归结起来大概有三条:小气,精明,自私。上海人有这些毛病吗?答案当然是有的了。一般来说吧,上海人一般比较抠门,不大方,有人形容上海人“摔个跤也要抓把泥”。可想做到了这种程度了。PFPF呀。一个在北京流传甚广的“经典笑话”:一个上海儿童花了1分钱买了一根针,而针的价格是2分钱3根,因此这个儿童拿了针以后还不肯走,对售货员说:“你还得找我两张草纸。”我狂倒,这个笑话虽然过了点,但谁听了都觉得“像”。听多了,上海人的“小气”的名声越来越响,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小气”形象代言人。无法。事实上说吧,上海人虽然小气,但不贪婪;虽然精明,却不阴险;虽然自私,却不损人。那为什么外地人一提起上海人就觉得气都不打一处来?不为别的,是因为她们和传统价值观念冲突太大,传统社会以豪爽为尚,自然鄙视小气;以木纳为美,自然讨厌精明;以谦让为德,自然憎恶自私了。
搞科学研究,搞经营贸易,上海人虽胆子不大,但失算却也不多,要说你哪里单位什么的有一些费脑子的麻烦事,找上海人来办肯定是没错的,就像逛平价超市,既经济又妥当。上海人不喜欢请客,不喜欢“侃大山”,不喜欢陪朋友,不喜欢听大报告,外出即使有条件也不乐意住豪华宾馆,因这没有实际利益……,给我们的只有一个字:精。上海人是聪明过人,但是因气魄不够,不敢纵身下海,放手一博,所以再怎样才华出众,也最多是个白领,职员,出不了大企业家。

    我就是这样,“关侬啥体?”——上海人是一个个性的群体,宽容而不谦让,自由而不独立,趋新而不争奇,精明而不聪明……“关侬啥体?”(即管你什么事)这句流行于上海滩的口头禅,是至高无上的反秸语。很难在心底长久而又诚恳地服从一个命令,崇拜一个权威。一个外地的权威来到是上海,常常会觉得不自在。对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事情总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对别人的事总是沉默,这一特征由来已久,也许旧上海娼妓较多的缘故,当代的上海人对娼妓这一现象也较少过激的指责,甚至还有为娼妓辩解的人,真是可笑。
    外地人对上海人能长期埚居在阁楼和亭子间不可思议,但是上海人却在那狭窄而拥挤的空间里生活的逍遥自在,他们喜欢崇尚“各管各”,只要自己舒服就行。正是这种原则使一些上海人对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比较麻木冷漠,以至于见义而不为。助人为乐更是难得一见了。


“国际丈母娘”——沪人的海外情结    

    上海人对国际社会的心理状态最为平衡,他们从来不在内心鄙视外国人,因此也不会害怕外国人,或表示为超乎常态的恭敬,总体上有点崇洋,却不大会媚外。上海商店的营业员不会把一个外国顾客太当作一回事,他们常常还会估量外国顾客的经济实力,帮他出点购物的主意。如今,不管是哪一个阶层,上海的子女第一期盼基本上是出国留学,到日本边读书边打工是已经走投无路了的青年们自己的选择,只要子女还未成年,家长是不作这种选择的,他们都希望子女能正正经经到美国留学。这里普及着一种国际视野,上海的中学对英语一直比较重视,即使当时几乎没有用,也会要求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是一种难得品质。

    一位日本人这样形容过上海人:他们口气夸张,有极度的优越感,喜欢讲排场,好面子,惯以领先时代,崇尚时髦而自傲,性格特点是:机敏,行动快,具有大多数中国人所没有的不拘泥于过去历史的性格,其中有些人爱虚荣,外表的气派重于实质的内容,有刹那主义的倾向,有的会进行不负责任的交易(我没说什么哦)。

    富有情调的上海人——头脑灵活,富有探索性,主动积极寻求挑战,也追求稳定,安居乐业,满足于实惠和恬适,用上海话来说叫做“小乐惠”,在生意场上拥有魄力却又很冷静,在谈判桌上更是有着无穷的精力,有时会表现的若即若离的距离,那种交朋友的热情往往也是有所保留,更缺乏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的侠义劲头,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讲究实际,凡事左顾右盼,先留后路;追求活的潇洒,活的自在,却缺乏牺牲精神。不如东北人耿直,不如山东人憨厚,不如湖南人爽朗,不如四川人耐劳,不如北京人豁达,但这些都没有上海人灵活,他们的好奇心往往以毫无责任感的“扎闹猛”形式出现,“扎闹猛”者,凑热闹也!多数的“扎闹猛”者抱着的是“事不关己”的心态,只看看热闹而已,但有些却喜欢表现自己被称作为“出风头”,“充大老相”,如今叫做“扎台型”。真是莫名的怪怪的感觉。为什么上海话念起来咋的念就这么别扭呢。
他们没找到自己的定位点,因而缺乏生活的目标,缺乏责任感,只有好奇,只有发泄,只有排遣,想参与又不愿献身,想不管闲事又耐不得寂寞,只能以毫无目的的“扎闹猛”来扭曲地表现自己,这种人看来在活的意义上不大。上海人不喜欢“侃大山”,是谨慎小心,精密规划,步步为营,多虑读思,不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弄个明明白白的决不会贸然去做。所以在外地人会产生“上海人城府很深”的印象,其实有时很健谈,愿意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破费一点时间,谈天说地,吹吹牛皮什么的,用他们的话说是“扎三胡”,但品位不高,听的不禁让人郁闷而已。

    英雄难过“口爹”女关——上海出美女,当得之于东方都市的风水,眉清目秀,吴侬软语,爱穿旗袍,爱吃雪菜炒毛豆,话梅肉粽的,真俗气的跟各个省份都是一个德性。另一个来源是三四十年代的娱乐圈,具有代表性的是阮玲玉,还有张爱玲,这些红颜薄命的美女让人情不自禁有一种繁华背后的沧桑。穿上旗袍的那种美和神韵,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记忆中,这是经典,宛若古典的花开放在时光深处,永不凋谢。上海女人的聪慧是没有人会否认的,考CET-4得满分不一定是第一,但是那腔美式口语和一手漂亮的报告,别地的女孩子就没得比哟。所以她们打起工来可真是如鱼得水,过的比较滋润,比较游刃有余,那是她们的本事。所以就有“伶的清”在无方杂处的上海里一看就知道哪个是老板,哪个是伙计。所以“呤的清”和“讲实惠”是上海女人在外抛头露面,待人接物时的准则,一位作家在她的文章当中有这么写道“有人说杭州是大家闺秀,苏州是小家碧玉,重庆是徐娘半老,上海就像是洋场少妇”。

    在衣着打扮上既讲究实际,又着力于随心所欲,大红大紫,坦胸露背,超短裙,紧身裤,只要是可以穿得出去的衣服,她们都敢穿,也不考虑别人怎么看,甚至不考虑是否美观入时,更不会管是否会影响市容市貌,只要自己喜欢管它怎样的衣服呢。这些是我们外省远远不及她们的,有人说,“上海姑娘在陌生人面前,个个都能让你相信她就是阿拉伯公主”,不是说上海女孩很会骗人,而是谈吐和举止非常委婉可人。最擅长的应属恋爱中的女孩了,她们发自内心的“口爹”令男士柔肠寸断,怜爱不已,上海比北京更少那种一见钟情,不顾利益得失的浪漫爱情。上海女人不好娶呀,必须先做好“吃得苦中苦,也难为人上人”的思想准备,首先要过“追求”一关,票子那要看你鼓不鼓了,她们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她们对约会更是功利十足的“择善而从”,既不说有空,也不说没空,你带她逛马路,对不起,没空,去卡拉OK,好,这就有空了!晕吧。没办法啦。

    上海好男人的标准过去是“五员大将”:身份党员,职业海员,工资百元,身体像个运动员,现在也开始达尔文化进化成了“十项全能”,有“十字令”为证“一张文凭(还必须是本科的),二国语言(中英文对白),三房一厅,四季名牌,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千月薪,八面玲珑,九(酒)烟不沾,十分老实。”简直就是暴发户去中药铺配补药:当归,人参,海狗鞭……乱七八糟,拣好的凑就是,这种女人不娶也罢!!!:(这是上海女人想出来的,这是她们的狡猾,还是一句老话,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男人呀,活的真是很可悲呀,男人哭吧不是罪!!!!!!据说北京女孩的择偶标准第一是上海男人,第二才是欧美男人,妈妈的,北京女孩也是喜欢搞杂种的,哎。山东女人说起上海男人最关键评语是不打老婆,在上海女性中有句顺口溜:一等男人怕老婆,二等男人骂老婆,三等男人打老婆。“跪搓板”已经软弱到这种地步了。在上海,女人是享有相当高的女权,那是其他地方所羡慕的。上海女人对心爱的人其实用情极深,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 把丈夫当成子女般的“管教”希望他出人头地,风光能干,受人敬仰,能吗?要不这样每个上海男人都成了著名人物了。家里的财政,股票经营这些“小事”,男人也是一概不管的,他只负责开户,存取保证金之类跑腿的“大事”,上海男人并不在乎人家说他“怕老婆”,也不爱花功夫和别人争论,这是很难得的,上海女人的缺点就是不天真,好象一生下来就是世故深深的,说的好听一点是通透,是人情练达,说的难听一点那就是:精明精怪的。
闲“话”上海——人们最熟悉的就是上海话的“十三点”了,指的是傻里傻气言行不合情理的人,与北京话里的“二百五”有异曲同工之妙呀,故事是这样的,有一种鸣钟从欧洲传到我国,一般人都知表面最多12点,偶尔有人不认识钟点,谈及时间时却说“13点”,就会被人讥笑,“十三点”因此问世,也相当是具备了成为熟语的基础了。不可以不说是丰富了博大的语言之说。“十三点”有着打趣逗乐嘲笑别人的意思,为了避免,上海人又发明了“七六”,“八五”,“九四”,“两三八”,“么五么六”,“十点八刻六十分”来暗代“十三点”有意思的是“梁山伯”,“电话听筒”也隐称“十三点”,前者是“两三八”的谐音,后者是因为听筒上有十三个小孔而得此一说,不信的话那你就去数数吧,哈哈!!!~~~

   “关侬啥体”表现了上海人具有与缠绕不清的人际关系对立的自我本位意识,都是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条条道路通罗马,大家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各管各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说为佳。

   “脑子有毛病”表现的则是上海人眼光锐利,骂人语带讥讽,刻薄无比,却并非是能一眼瞧出你脑子有毛病来,看来她们骂人是骂出水平来了。眼下,文化区域的格局日益明显了,这从各地的影视作品可反映的出来,上海的语言几乎全是生造出来的,字典上几乎一个没有,也没有一个词能找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来解释,上海语言是一种“百搭”,哪儿都能用,但是到外地哪儿都用不开。不像广东话那么的流传。
 
    随着股市的兴旺,上海的股民急剧壮大,这种聪明才智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将大量的股市用语发展到生活中,产生一种特殊的幽默,如生活中任何的无奈都称之为“套牢”,工作忙的要命没有空闲时称为“上班套牢”,老婆管的紧是“爱情套牢”,没赶上公共汽车叫“踏空”,工资没加,职称没评上也叫“踏空”。还有用生活语言到股市当中的,血本无归的叫“爆仓了”,股市中透支行为叫做“空麻袋背米”。无奈的上海人,有趣的上海人,硬生生的把语言变成专用的上海俚语。
 
    近来,流行于上海大街小巷的出现频率最高的一词是:捣糨糊!其实呀这个也是股民发明的,而并不是说上海人真的去捣糨糊,就像浑水摸鱼,有时还得有意把水搅混,于是就戏称为“捣捣糨糊“,很快用到生活当中去了,问起近来的工作如何,答曰:没什么,瞎混混,捣捣糨糊,问家庭生活也是捣捣糨糊,对上司的果断的判断,下属不很满意,都有会说出这个人就是一个浆王,一个糨糊!

    私交比较理智,做事善于权衡利弊,注意与人保持距离,在这里你可以找到精神上的知音,所以上海出了不少的银行家,商人和学者,却难产诗人和武将。
                                              2004年5月30日
(责任编辑:世外梅园文学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医网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0-07-25 14:07 最后登录:2010-07-25 14:07
栏目列表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推荐内容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