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去年《尤利西斯》仅读了半本,至今心里仍觉得遗憾。很多时候假如抱着不成熟的目的(趋附潮流)去翻书,其结果是很痛苦的。所以读书前端正心态,不要给自己下过分的要求是很有必要的。尽管如此,我仍从中获得了不少收益。仅这本书我就感觉到文字的世界是多么的辽阔无边,我们不能仅抱着冰山的一角。尽管中国与爱尔兰隔着万里的海洋与群山。我们应该把这种沉默撕破。爱尔兰人民对文化的热爱,对自由、民主、宗教深刻独立的见解足以让人惊讶与仰慕。我们虽为历史悠久,文化精深的央央大国,但在民众的普及上仍做得很粗浅。所以拥有良好思想根基的国家无论土地多么窄小,它仍是坚不可摧的巨人。 假如以传统的小说规范去衡量《尤利西斯》的文学价值一定会令许多人大失所望。当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对陈旧的小说形式表示质疑,乔伊斯冒着生命危险做了第一个品尝蕃茄的勇者。小说的主题在以往主要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表达作者的哲学观点,或者突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凄楚与迷茫。情节是小说主题的一个参照物,它既可以很庞大,也可以浓缩成一瞬间的某一两个片断。但二者对我们的感观刺激并不会有任何的削弱。小说艺术与绘画有许多共通之处,绘画的表现力可以很集中,也或者很抽象,只有开阔、自由的心灵境界才能使艺术插上翅膀。乔伊斯对小说的大胆革新很可能也接受了绘画艺术的部分灵感。 对分裂后复杂的宗教体系以及历史方面的知识的欠缺构成了我理解《尤利西斯》的最大障碍。历史(包括哲学)是文学结构和民族结构的基础,我们无法抛弃这些单追求所谓的玄妙的奥义。我想,假如不是受制于读者知识水平和狭隘的地方观念限制,会有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被发掘出来。很有幸读到这本《尤利西斯》,同时也指引我向更广阔的阅读伸展。 说到《尤利西斯》,更应该着重提到第一个把它正式介绍到中国来的萧乾先生。 萧乾坎坷的一生,尤其童年的苦难很少被公开,相较之下,我们经历的一些小波折更不值得启齿。 萧乾,一九一零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一向沉默悒郁的父亲未及见面已悄然离世,坚强、旷达的母亲独自挑着生活的负重与屈辱,靠做佣工得到的微薄薪水一面维持着两个人的生活,一面从未间断的供养孩子读书。在生存希望渺茫的时刻仍不忘后辈的前程而宁愿牺牲一切的父母是何其的伟大。直到萧乾十三岁时,母亲也终因劳累过度离开了他。对人世的绝望像一团阴云静默地簇拥在他的身旁。萧乾早期发表的作品晦涩而低沉与此前的遭遇是难以断开的。 有一段不可不提的经历,就是在萧乾失去了经济来源后,在北新书局做学徒的日子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这时间他不但有机会涉猎到大量的文学作品,还与鲁迅、周作人、冰心等人有过短暂的接触,从此播种下了为文艺奉献一生的种子。是他的勤劳与坚韧终于划破了黑夜的沉重,而朋友真挚的鼓励与批评使他宽容地扬弃前嫌,大步向着敞开的世界。 萧乾从燕京大学毕业后不久,做为《大公报》也是中国唯一的英国特派记者,在战火纷飞的欧洲生活了七年,为国内发回大量及时、细致的战时报道。出于新闻界的某种考虑,许多文学被酌情删除。最令萧乾痛心的是一九六六年的一场大火销毁了他所有的欧战记录。 回国后的萧乾,有近三十年没有进行过正常的文学创作,这一批知识分子经受的磨难,以及中国文学创作的突然陷落,是中国二十世纪乃至近几个世纪都难以挽回的损失。一九七九年,萧乾的名誉得以恢复,在友人巴金的鼓舞下,他开始着手写一些回忆录,然而这时他已是七旬的老人了。 《尤利西斯》是他晚年与夫人文洁若呕心沥血的翻译巨著,也做为他们同甘共苦四十年最好的纪念。在萧乾九十年的生涯中,文学创作的生命是短暂的,当们有幸回顾他曲折、豁达的一生,再没有理由不去珍惜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尤利西斯》、《好兵帅克》…… 资料来源:《往事随想》 萧乾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月版 16元 2003年12月4日草 (责任编辑:世外梅园文学网) |